核废水是指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水体。

太平洋的海水正在悄悄变化。2023年8月,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计划正式启动。137万吨核废水将在未来30年里缓缓注入这片蔚蓝。

福岛核电站每天产生170吨放射性废水,这些水体中潜藏着60多种放射性核素,包括氚、钴、锶、碳14等。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,正通过海洋食物链一步步向上攀爬。

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数据显示,核废水排放57天就能波及太平洋大部,10年内更会漫过全球海域。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,鱼类基因突变概率上升,渔业资源遭受重创。

日本政府对外宣称核废水经过ALPS系统处理达标,实则暗藏玄机。这套系统对氚等放射性物质束手无策,部分储罐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早已超标。

34亿日元,这是日本选择排海方案的成本。相比之下,长期储存或固化深埋等方案动辄需要千亿日元投入。金钱的诱惑让决策者选择了一条短视的道路。

美国的支持给了日本底气。"符合国际标准"的背书之下,或许暗含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利益。一个太平洋的命运,就这样被少数人的决策所左右。

核废水处理难题并非日本独有。中国每年产生3200吨核废水,全球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都在寻找破局之道。有人天马行空地提议:把核废水送上太空。

ladbrokes立博体育

这个想法听起来浪漫,现实却很骨感。数万次火箭发射的天价成本,加上核废水重返地球的风险,让这个方案成为空中楼阁。火山处理方案同样不靠谱,喷发会释放更多放射性物质入空。

长期储存虽然费用高昂,却是相对稳妥的选择。日本政府以储罐容量不足为由否决此方案,实则是不愿承担高额支出,妄图让全人类为其买单。

科学界曾提出多种核废水处理方案,却都难以完美解决问题。土星5号火箭每次发射费用高达1.85亿美元,运送137万吨核废水需要数万次发射任务。即便克服经济障碍,太空处理方案仍面临技术瓶颈。近地轨道的核废水可能因大气阻力重返地球,反而加剧污染。

难以处理的核废水,中国每年产生3200吨,为何不能送入太空?

火山处理方案同样不靠谱。核废水注入火山口,遇到岩浆高温会产生更多放射性物质。这些物质随火山喷发进入大气层,污染范围将远超核废水本身。

目前最稳妥的方案是长期储存。德国采用玻璃固化技术,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固定在特制玻璃中,再置于深地下储存。法国则选择将核废水浓缩后装入特制容器,建造专门设施长期保管。

日本明知这些替代方案,却执意选择成本最低的排海。34亿日元与千亿日元的差距,让他们宁愿牺牲全球海洋环境。ALPS系统形同虚设,储罐超标事实被掩盖,美国的政治背书更助长了这一鲁莽决定。

核废水处理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当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安全之上,当一国短视决策威胁全球福祉,我们是否该反思:一个国家有权为节约成本而污染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吗?